公元612年,隋炀帝杨广正坐在美丽的花园中,手中举杯,周围环绕着美丽的女子,心情愉快。然而,正当他陶醉于美酒与花香的时刻线上配资网站,一位小太监匆匆赶来,面色慌张地报告:“陛下,有一位秀女自尽了!”按理说,宫中一位宫女的死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隋炀帝起初心中有些不悦,觉得打扰了自己的好兴致。但当他看到太监手中递来的锦囊和其中的诗稿时,脸色瞬间变得凝重。
虽然诗歌的词句并不算特别出色,但其中透露出的无尽悲愤与绝望的情感,却深深触动了隋炀帝的内心,使他感到异常沉痛。于是,他急忙让随行人员准备,前往挹翠亭。等到他赶到时,那位秀女已经命丧黄泉。让人惊讶的是,尽管她已经死去,面容仍如生时那般美丽,宛如盛开的桃花,美丽得让人无法移开眼睛。隋炀帝在震惊与悲痛中泪如雨下,惋惜地说:“她虽然已经死去,但她的容颜依旧如此美丽,竟让我后悔从未真正注意到她的容貌。”
此时,隋炀帝的眼中,似乎已经不再看到这位秀女的才情,而只是她的美丽容颜。令人唏嘘的是,这位秀女因其诗才吸引了隋炀帝的注意,然而,最终使他深感惋惜的,却只是她那倾国倾城的容貌。这一瞬间,隋炀帝的内心弥漫着对她未曾得到宠幸的懊悔,然而更深的是一种对美貌的盲目崇拜。
展开剩余80%翻开秀女的诗稿,隋炀帝突然想到其中一首诗,《遣意》里有两句写道:“毛君真可戮,不肯写昭君。” 这让他意识到,秀女将自己的遭遇与历史上王昭君的故事相提并论。王昭君,因画师毛延寿贪图财物,不肯为她作画,最终导致她被汉元帝远嫁匈奴,成为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,而这段历史最终促使汉元帝对失去的美人痛悔不已。隋炀帝猛然醒悟,急忙召来许廷辅询问:“朕明明命你选秀女至西苑的迷楼,为什么偏偏漏掉了她?” 随着怒火上升,他将许廷辅严惩不贷,打入天牢,并赐死。
尽管隋炀帝的宠爱显得有些偏执,但这次他确实为许廷辅的失职付出了代价。事后,隋炀帝亲自追封这位秀女为四品夫人,并以帝王礼节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甚至破例为她写下祭文。这位才貌双全、却未能活得如意的女子,正是历史上被称为侯夫人的那位妃嫔。
关于侯夫人的出生背景、名字以及具体的生卒年,史书中的记载并不一致。有传言称,她名侯巧文,来自书香门第,父亲曾是北周的文臣。隋朝统一天下后,侯家选择了隐居,侯巧文自幼聪慧,才情出众,写得一手好字和诗文。这样的家世与才华,似乎也与她的命运注定紧密相连。
隋炀帝在公元604年弑父篡位后,开始逐渐将注意力从治理国家转移到声色犬马上,他大兴土木,挥霍无度,贪恋美色,广泛招募宫女入宫。迷楼,便是他专门用来享乐的地方,位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的西北郊。为了建造这座迷楼,隋炀帝不惜耗费了大量的民力与财力,几乎让国家陷入贫困。年仅16岁的侯巧文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选入宫中,凭借美貌,她被封为才人,并分配到西苑的挹翠亭,负责管理几位宫女的日常事务。
而西苑宫女的选拔非常严格,只有那些被选中的,才有机会进入迷楼,成为隋炀帝的宠妃。对于这些宫女来说,贿赂那些负责选拔的宦官已成为一种潜规则。侯巧文并不愿低头与宦官勾结,甚至听闻其他宫女通过贿赂得以选中时,她曾愤愤不平地说:“为什么我要去讨好那些低贱的宦官?若不能入迷楼,又有何妨?”
这一幕,不禁让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。王昭君当年因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,导致自己错失了在皇帝面前的机会,却最终因其清高脱俗的品质,被选为汉元帝的和亲公主。不同的是,王昭君最终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而侯夫人却因无缘得宠,沦落到深宫孤寂的境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侯夫人已年届24岁,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愈发强烈。在后宫中,虽有美貌与才情,她却始终未能得到隋炀帝的宠爱,甚至连一次近距离的见面机会都未曾有过。对于一个年华正盛、心怀渴望的女子来说,这样的孤寂无疑是无尽的折磨。她痛苦地写下了许多诗篇,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无望,其中《自感》中的一首更是深刻揭示了她的痛苦与绝望:“欲泣不成泪,悲来翻强歌。庭花方烂熳,无计奈春何。”显然,侯夫人对于自己被深锁后宫的命运,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。
最终,在她24岁那年,她选择了以死告别这个充满冷漠与压迫的后宫。她用三尺白绫自缢在梁上,身边的锦囊中留有她生前所写的诗稿。当宫人发现后,将她的诗篇呈送给隋炀帝,诗中充满了她的绝望与愤怒,这些文字成了她悲惨命运的见证。
侯夫人的死,令后宫其他宫女为之一震。然而,对于隋炀帝来说,更多的惋惜却是她那无法拥有的美貌,仿佛她的生命从未真正属于自己,而只是一个未能得到宠爱之人。侯夫人如同其他深宫女子一样,无法逃脱封建制度的压迫。她的性格刚烈,却无法抗拒命运的捉弄。
侯夫人虽然在24岁时短暂地结束了生命,但她的诗才与精神却永存于世。她的命运,像是对封建社会深深的控诉,虽然这种控诉显得无力,但她以死明志的做法,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至今,她的诗篇仍被视为隋朝时期女诗人的珍贵遗产,而她的事迹,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